(本文摘錄改寫自天下雜誌第834期,「未來高教」專欄,2025年10月14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7795)
當前少子化浪潮下,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招生挑戰。為因應生源減少,各大學紛紛積極拓展國際招生版圖,其中僑外生的「育才」與「留才」策略更成為競爭關鍵。
有鑑於花蓮光復鄉在近日災害後亟需人力協助清理家園,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學生會與EDBA/EMBA校友會於中秋連假(10月4日)分別號召志工行動,集結60名學生及34位EMBA校友前往光復鄉協助清理,翌日仍有數位學生自願留下,持續進行淤泥清除。行動期間,臺科大校友總會與校內合作廠商亦熱心提供學生會經費及物資支援,展現「臺科一家」的凝聚力與社會關懷。
由國科會、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及衛生福利部共同舉辦的「2025未來科技獎」今年吸引超過500件技術報名,最終有83項關鍵技術脫穎而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共有五組團隊獲獎,涵蓋人工智慧、淨零科技與人文科技三大領域,展現臺科大多面向的研發實力。相關技術將於10月16日在台北世貿一館進行展示,讓參展者直觀感受這些技術的真實價值與應用前景。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美國知名資訊安全公司OffSec攜手合作,啟用OffSec平台引進多項高階資安實體課程。特別的是,此次合作更特別引進OffSec全系列紅隊與藍隊證照培訓課程,學生將可透過臺科大長期規劃的資安培育計畫,參與紮實完善的實戰演練,逐步培養攻防兼備的專業能力,為進入資安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今(9)日公布「2026年世界大學排名」,國立臺灣大學名列全球第140名,為台灣排名最佳大學;其次為中國醫藥大學位於第301至350名區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則維持第401至500名區間,連續多年蟬聯全臺技職第一,並與亞洲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並列全國第三,顯示臺灣高等教育體系在多元領域的持續進步。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行動工程師(Engineers in Action, EIA)」計畫自109年啟動以來,持續結合課程所學,帶領學生走入在地社區與國際場域,透過工程專業與設計思維,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教育場域優化與防災系統建置。今年(2025)暑假,團隊更跨越印尼、日本與越南三地,攜手多所國際大學夥伴,深化「以行動實踐社會責任」的核心精神,展現跨域學習與永續實踐的成果。
美國史丹佛大學公布2025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名單,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共有54位教授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4)」、44位教授進入「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並有27位教授同時躋身兩份榜單,總計有69位學者入選,位居國內技職院校第一、全台排名第六,展現臺科大卓越的科研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由臺灣大學系統發起的「CBL大學籃球主客場邀請賽」今年邁入第三屆,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擔綱主辦。去年共有8支隊伍參賽,今年賽事再度升級,參賽隊伍擴大至16所大專校院,匯聚北中南知名大學的頂尖籃球隊伍,規模與聲勢更勝以往,包括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行科技大學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等籃球勁旅皆整裝出擊,預料將帶來多場激烈對決。
臺灣科技大學原資中心主辦《hata|還在路上》系列活動,於今(114)年度展演以同學們在宜蘭南澳金岳部落學習泰雅族歷史與文化為基礎,結合在校日常所學,並由臺科大原住民青年社團以及原資中心組成的展覽團隊投入、參與的年度展演。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USR計畫團隊「都市山城無限永續共培丌型人才—蹲城南、跨國際、深植社會責任基因」於今(114)年暑假再度遠赴尼泊爾安納普爾納(Annapurna)山區的上皮桑(Upper Pisang)村落,展開地方創生與防災教育的國際行動。這是團隊自111年首次踏查以來,持續深耕四年的延續計畫,展現臺科大落實社會責任、鏈結國際夥伴關係的長期承諾。
能源、人工智慧與永續發展已成為塑造人類未來的三大基石,而培養具備專業技術與跨文化、跨地域的國際人才已成為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產學創新學院近日與泰達電子(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CL.,台達子公司,以下簡稱泰達)合作,針對泰國優秀學生開設首屆「國際生碩士學位學程計畫」,由泰達提供全額獎學金、企業實習,並在畢業後保證就業機會,全力培養兼具專業知識與跨國合作能力的科技新世代。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長年深耕技職教育,致力於協助高中職教師與學生掌握科技前沿,積極培育未來AI人才。由臺科大以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共同推動並獲國科會支持的「AI for Good—高中職生人工智慧賦能科普教育」計畫,成功建立高中職AI教育的重要支援平台。其中的亮眼成績,就是今(114)年6月的「第一屆AI for a Better Future 全國高中職學生AI創新應用競賽」,由來自偏鄉的國立花蓮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學生團隊脫穎而出,勇奪Tether金獎。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憂鬱症人口已突破200萬人,且年輕族群比例逐年攀升,但社會對相關議題仍存污名化。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校友白琳與林妤恒出版漫畫圖文書《小鬱亂入,抱緊處理》,透過可愛又神祕的角色「小鬱」,以溫暖明亮的插圖與淺白易懂的文字,陪伴讀者探索憂鬱症,消除社會的誤解與汙名化,讓更多人得以用輕鬆的方式正確了解憂鬱症的相關資訊。
為深化臺灣與印尼在循環經濟的合作,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印尼海外科研中心(TI-STIC)」於 8 月 21 日在印尼泗水理工大學(ITS)舉辦「低碳營建論壇(Low Carbon Construction)」。此次論壇為臺灣與印尼國際應用研究合作的第三屆論壇,延續前兩屆針對電子廢棄物與廢塑膠管理的討論,進一步聚焦建築及營建產業的減碳策略與創新技術,吸引兩國產官學界代表踴躍參與。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何清華深耕二維半導體材料研究逾25年,近日整合長年研究成果,針對由鎵與硫族元素組成的混合合金,如硫化鎵(GaS)、硒化鎵(GaSe)及碲化鎵(GaTe)進行系統性分析,深入探討這些材料的製備方法、晶體結構與物理特性。研究顯示,這類材料具備優異的光電特性,未來可應用於光偵測器、紅外熱電元件與偏振感測等先進光電元件,亦在太陽能光電轉換、有機污染物降解等綠色能源與環境淨化領域展現高度潛力,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材料科學領域的高影響力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