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臺科大研發全球首創「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助攻生醫檢測效能 登上國際頂尖期刊封面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朱瑾教授研究團隊,近期成功開發全球首創的「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強化拉曼散射訊號,提升分子檢測速度與靈敏度,展現跨足生醫撿測、食品安全與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潛力。該項成果已刊登於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指標性期刊Nanoscale,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文章,突顯其在奈米材料設計與應用技術上的創新價值。

朱瑾表示,團隊自2018年起就投入金屬奈米管陣列的開發與製程優化,歷經多年的模擬與驗證,嘗試過圓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多種結構,最終才確立菱形結構為最有效提升電磁場熱點的幾何設計。這些位於菱形尖角的「熱點」(hotspots)是電磁場集中最強的區域,可大幅放大拉曼散射訊號,使得微量分子得以被迅速且精準地辨識,進一步實現對毒素、藥物或疾病指標快速、高靈敏的檢測分析。

臺科大近期成功開發全球首創的「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能強化拉曼散射訊號,提升分子檢測速度與靈敏度,進而從樣本中偵測到微量的癌細胞或農藥殘留等。左起:研究團隊成員王鈞廷、材料系教授朱瑾。

臺科大近期成功開發全球首創的「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能強化拉曼散射訊號,提升分子檢測速度與靈敏度,進而從樣本中偵測到微量的癌細胞或農藥殘留等。左起:研究團隊成員王鈞廷、材料系教授朱瑾。

加強表面增強拉曼散射訊號的「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技術已刊登於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指標性期刊《Nanoscale》,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文章,突顯其在奈米材料設計與應用技術上的創新價值。

加強表面增強拉曼散射訊號的「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技術已刊登於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指標性期刊《Nanoscale》,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文章,突顯其在奈米材料設計與應用技術上的創新價值。

此技術採用銀(Ag)作為奈米管材料,研究指出,相較於金或其他金屬,銀具有更優異的表面電漿共振特性,有助於強化訊號增益的效果。團隊將奈米管沉積於矽晶圓基板上,每平方公分可容納超過一億根菱形奈米管,透過增加表面積提升分子吸附與感測能力,偵測極限可達10⁻¹²莫耳濃度,遠高於許多傳統檢驗方法。

未來若整合在快篩片、穿戴式健康監控裝置,甚至延伸至遠距醫療設備及長照機構或居家看護的日常監測工具,就能解決傳統檢測中「靈敏度不足」、「檢體需繁複處理」、「晶片製作困難昂貴」、「結果不易即時取得」等問題,更快速的協助醫師或一般民眾在疾病早期即發現異常,例如:透過血液或尿液等體液樣本進行癌症、糖尿病快速篩檢,甚至還可搭配微流體裝置進行農藥殘留、瘦肉精等食品安全檢測。

研究團隊評估高度均為800 nm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四種銀奈米管的電磁特性,最終才確立菱形結構為最有效提升電磁場熱點的幾何設計,單個菱形奈米管的電場分布就高達9.79,當菱形奈米管形成緻密排列時,其電場分布進一步提升至12以上。

研究團隊評估高度均為800 nm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四種銀奈米管的電磁特性,最終才確立菱形結構為最有效提升電磁場熱點的幾何設計,單個菱形奈米管的電場分布就高達9.79,當菱形奈米管形成緻密排列時,其電場分布進一步提升至12以上。

透過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放大1.5萬倍,每平方公分的矽晶片可容納超過一億根菱形奈米管,透過增加表面積提升分子吸附與感測能力,偵測極限可達10⁻¹²莫耳濃度,遠高於許多傳統檢驗方法。

透過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放大1.5萬倍,每平方公分的矽晶片可容納超過一億根菱形奈米管,透過增加表面積提升分子吸附與感測能力,偵測極限可達10¹²莫耳濃度,遠高於許多傳統檢驗方法。

除了感測功能外,團隊也研究發現「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具備良好的疏水性與抗結霜能力,能有效延緩水滴結冰並降低冰層附著力,可推行至航空航太構件、戶外感測器、防結霜塗層等領域,擴展它在能源、環境控制與智慧裝置上的應用價值。

研究團隊成員包含已畢業校友張庭豪、Alfreda Krisna Altama及目前在學的材料系碩二學生王鈞廷等人,王鈞廷指出,此技術採用微影(Lithography)、室溫濺鍍(Room-temperature Sputtering)與剝離(Lift-off)等半導體與微機電(MEMS)產業中常見的標準製程,僅需少量調整即可導入現有晶圓代工產線,具備低成本、大面積量產、高重現性與良率等優勢,比電子束微影與FIB鑽孔等昂貴製程更具成本效益。

王鈞廷說,「我們相信,從醫院到家庭、從臨床到個人端,這項技術將可大幅改變目前醫療檢測的效率與便利性」,有助於推動平價、普及、高準確度的未來醫療環境,實現預防醫學與健康促進的核心理念。

朱瑾指出,目前研究團隊已與醫學中心合作,針對實際臨床檢體進行初步人體測試,驗證菱形金屬奈米管陣列技術在癌症早期篩檢上的可行性與靈敏度。同時,團隊也與國內幾間具光學感測應用背景的企業展開洽談,進行技術展示與效能驗證,評估後續技術移轉與共同開發的可能性,期望未來將此技術導入精準健康、智慧感測器與半導體前瞻材料等關鍵領域,拓展實際應用場域,推動台灣感測科技與智慧醫療產業的升級。

研究團隊運用的微影、室溫濺鍍與剝離等技術,都是現今半導體與微機電產業中常見的標準製程,僅需少量調整即可導入現有晶圓代工產線,具備低成本、大面積量產、高重現性與良率等優勢。圖為研究團隊將樣品浸入50 °C的丙酮後進行剝離,即可完成菱形銀奈米管晶片。

研究團隊運用的微影、室溫濺鍍與剝離等技術,都是現今半導體與微機電產業中常見的標準製程,僅需少量調整即可導入現有晶圓代工產線,具備低成本、大面積量產、高重現性與良率等優勢。圖為研究團隊將樣品浸入50 °C的丙酮後進行剝離,即可完成菱形銀奈米管晶片。

此外,團隊也正積極將此技術擴展應用至非矽基材,朱瑾說,「我們不只想把奈米管做在矽晶片上,更希望能根據產業需求,將奈米管建立在其他如鋼鐵等不同材質的表面。」特別是在傳統產業,透過奈米管結構所帶來的高表面積特性,提升材料的反應速率,有助於催化、增強吸附能力等,推動技術在智慧製造與材料工程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本項研究成果獲選為《Nanoscale》封面文章,不僅為研究團隊多年技術積累的階段性成果,也象徵著台灣在奈米材料與智慧感測領域的實力獲得國際肯定,讓他們更有信心將技術向下延伸、橫向整合,走向更廣泛的實用場域與國際舞台。

新聞刊登:

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7280043.aspx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928/8900705

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900705?from=edn_related_storybottom

YAHOO新聞,https://reurl.cc/Y3Xyql

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123166

教育廣播電台,https://www.ner.gov.tw/news/6886d9353fd3730022a9bb93

YAHOO新聞,https://reurl.cc/1Omybm

中央廣播電台,https://www.rti.org.tw/news?uid=3&pid=154749

工商時報,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729701398-431204

台灣英文新聞,https://www.taiwannews.com.tw/zh/news/6165277

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472762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b5/25/7/28/n14562238.htm

台灣新生報,https://www.tssdnews.com.tw/?FID=64&CID=818767

YAHOO新聞,https://reurl.cc/4NpZdL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news_detail.php?NewsID=100021

飛揚新聞,https://fion.news/?pn=vw&id=ip3o13vo0l9e#vw

台灣電報,https://enn.tw/639114/

中央社平台,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408138

PCHOME新聞,https://news.pchome.com.tw/living/cna/20250728/index-17536691337659118009.html

蕃新聞,https://n.yam.com/Article/20250728865658

MSN新聞,https://reurl.cc/MzNqjL

發布日期:2025/07/28

瀏覽數: